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砂の器 -- 前言

現在台灣七八年級這一輩哈日的風氣極盛,不談別人,我自己的小妹除了日本哪裡都沒興趣,出錢請她陪父母去美國她寧可不去,出國目的永遠是日本!日本!日本!日本!

這些小朋友可能不曉得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前,國內輿論仇日的氣氛可以和現在的中國相比,我小時候印象中的「日本」就是:「殺人魔」、「小鬍子」、「強暴中國婦女」、「每一齣電視 / 電影裡的壞人」

蔣介石和日本的密切關係完全被課本刪掉,倒是不斷強調蔣經國的母親是被日本人炸死的,新聞局也不拐彎子,禁唱日語歌,電視和電影直接禁演日片!連美國出品 Marlon Brando 演的《櫻花戀》都被禁了,我身邊十幾年從未聽過一句日語,喔!有啦!人人能說上口的一句叫做「巴改野鹿」,當時民間對日本的資訊完全被國民黨切斷,竟然離譜到國內一大堆流行歌都直接抄襲日語歌,而民眾卻渾然不知,這樣的場景從 70 年代初延續到 1988 年小蔣去世為止。李登輝上台開放電視上出現日劇,但這只是小菜一碟,更重要的大菜是民間的第四台逐漸普及,日文節目 24 小時強力播送,開始影響年輕一輩對日本的印象。

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說的話。這樣說好了,近年日本文化的精緻性抬頭了,現在 80 歲如阿輝伯這一輩毫不吝於表現自己受過的日本教育,然而,我阿公和外公如果活著應該都超過 100 歲了,他們兩人謹言慎行從不敢說一句日語,直到兩人去世後我才知道他們是日語通,以我外公為例,他業餘說書的《三國演義》讀本竟然還是日文版!令人扼脕的是!我竟然到他去世 (1984 年) 多年後看到讀本才知道這樣的事!

其實日本也不怎麼在乎,那段時間日本的策略「聯中制俄」,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知識和物資都極度欠缺,民生必須品的工廠大多需要日本的技術協助,那段時間剛好是日本和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我想日本對蔣經國這位極度仇日派也不抱持任何期望,唯一的策略就是「等他死」。



在這段時間裡,唯一聽過對日本的正面消息是 1985 年日本放送交流協會捐錢給新聞局,讓四部日本片破例在台灣上映,這四部片是《望鄉》、《砂の器》、《203 高地》、《老師的成績單》,當時我是個愛國的熱血少年當然對日片沒興趣,隔壁鄰居邀我一起看,加上我老媽的鼓勵,我看了少年時期唯一的一部日片《砂の器》。

記憶中這部片前半段讓我想打瞌睡,後半段卻非常精采,但是一部片還是無法扭轉當年我累積對日本的負面形象。撇開政治印象不談,今天我有機會在 20 年後再次看到這部日本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嗯!這部片的所需的推理能力、邏輯以及對日本地理的基本常識,確實是 20 年前的我沒有能力消化的。

砂の器 -- 197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