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Citizen Kane

如果看過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 應該對這張 CD 的封面不陌生,這是 Kane 在 Xanadu 略顯陰暗的豪宅。

在市面上還有兩張以《大國民》為封面的電影原聲帶,一片是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的版本,另一張封面上寫著 Citizen Kane 內部卻是 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 的精選輯,真正完整的《大國民》(Citizen Kane)只有這張 Joel NcNeely/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在 1997 年灌錄的版本,40 tracks 全部都是這部片裡的配樂,這片也是我多次提到的配樂大師 Bernard Herrmann 29 歲時初試啼聲的第一部完整電影配樂作品,看過電影《大國民》一定記得片裡被認為缺乏天份的 Suzan 硬著頭皮上台唱歌劇女高音,當時我印象是從未聽過這齣「歌劇」,原來那幾首女高音詠嘆調也是出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 Heremann 在一星期之內趕工出來的作品。  

Bernard Herrmann 進入電影配樂的領域之前,他曾經在 CBS 專門寫廣播配樂,廣播的配樂算是永遠的配角角色,目的是要隨著聽眾的心情做小幅起伏,角色不能喧賓奪主,因此 Herrmann 他寫《大國民》這部作品,全曲風格就像這張 CD 封面給人晦暗且似有似無的感覺,當時剛寫完《亂世佳人》輩份更長一輩的 Max Steiner (1888~1971) 就批評 Bernard Herrmann 這首作品太過陰暗,除了片中那段著名的兔女郎歌舞之外,全曲沒有任何一段飽滿的管絃樂。

不過這類的批評內容也成了 Bernard Herrmann 的獨特風格,到了 1958 年他和導演 Alfred Hitchcock 搭上成為最佳的合作夥伴。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通心粉導演 Sergio Leone

Sergio Leone
照理講西部片是一種美國文化的特有產品,西部片的故事背景大多發生在 19~20 世紀的美國,搭配上美國獨有的印地安人、峽谷風景、牛仔帽、酒吧、趕牛集、還有穿插其中的墨西哥人,因此從電影問世之後,提到美國西部片的代表人物是誰?

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導演 John Ford (1894~1973) 以及演過 150 部西部片的演員 John Wayne (1907~1979),John Wayne 所顯示的各種人格特質:包括與天具來的正義感,還有對敵人的無懼、對朋友的義氣、準確的槍法、一流的酒量、還有略顯固執的脾氣,成為西部片男主角的標準規格,被上百部西部片不斷的複製再複製。成了所有觀眾對西部片的印象框架。

John Wayne
直到 1964 年,一個不到 40 歲多次擔任美國電影助理導演的義大利年輕人 Sergio Leone (1929~1989) 第一次參與西部片的拍攝,由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公司發行,帶動了一股西部片的革命,他用較低的預算選擇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塔貝納斯沙漠 (Paraje Natural de Tabernas) 作為拍攝地點,熟讀 19 世紀美墨歷史的 Sergio Leone 早有準備,他的作品大多以美墨邊境為背景,他的片中不見印地安人的戲份,倒是提高了墨西哥人的比重,接著把義大利黑幫的風格融入到西部片裡,剛開始美國大公司不看好他的前景,戲稱他的片為《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想不到 Sergio Leone 大獲成功,堵住了嘲笑者的嘴巴。

在 John Ford 的西部片裡,男主角就是個把正義放在第一選項的阿甘,不愛財、拙於色、不自私,永遠把正義放在自己利益之上。Sergio Leone 的西部片裡的男主角穿著破舊,造型粗爌,個性沉默寡言,不喜群居,具有明顯的個性缺點,和美國西部片比較起來, Sergio Leone 的片或許說《通心粉西部片》打殺戲份不多,沒有美國 CinemaScope 的長距離取景習慣,喜歡近距離特寫「讓表情說話」來減少對白的數量,順勢降低拍攝成本。因此他對演員的選擇也和美系的導演截然不同,Leone 以低成本依序拍了三部片:《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合稱《鏢客三部曲》(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L: Clint Eastwood, R: Lee Van Cleef

因為經費不足加上導演的偏好,這幾部片不啟用如 John Wayne, Kirk Douglas, Lee Marvin, James Colburn 等已被觀眾認定的主流型西部片演員,反之,Leone 提拔了電視演員 Clint Eastwood (1930~) 以及被視為 C 咖的西部片演員 Lee Van Cleef (1925~1989) 兩人,前者原來只是演 B 級片的小演員,後者名氣稍大卻只是個第四、第五號配角級的演員,Sergio Leone 把他們擺在最適當的位置,整體可以說 Sergio Leone 利用美國被忽略的資源以小搏大,建立了和一股可以和正統西部片抗衡的勢力。

Jason Robards
第三部的《黃昏三鏢客》經得起市場考驗大賺之後,1968 年,昔日嘲笑他的派拉蒙公司並提供充裕的經費邀請 Sergio Leone 拍了《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這部片,Leone 拒絕了 Charlton Heston, Kirk Douglas and Rock Hudson 這些一線演員的自薦,獨具慧眼看上了打滾十幾年紅不起來的二線演員 Charles Bronson, Jason Robards,以及唯一的例外 -- Sergio Leone 在義大利時就極為崇拜的老牌明星 Henry Fonda,這部以 Arizona 美墨邊境為背景的電影靠著比前面的《鏢客三部曲》更充足的經費,將 Sergio Leone 的美學發揮到了極點,成為他一生最成功的代表作。

提到《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這股潮流,雖然前述一大堆經費不足 cost down 的背景因素,1959 年曾經擔任《賓漢》(Ben-Hur) 助理導演的 Sergio Leone 已經算是經費最寬裕的代表性人物,拍出來也是蛋糕最頂層的作品了。60~70 年代歐洲電影公司的資金之下,促使更多義大利、西班牙、西德導演也投入這一股通心粉西部片潮流,估計拍了 600 部左右,當時也正逢美國電影的轉型 / 不景氣期,《通心粉西部片》潮流也讓 Jack Palace, James Coburn, Charles Bronson, Rod Steiger 這些粗曠外型的男明星獲得其他出路,也捧紅的歐洲本地的二人組 Terence Hill, Bud Spencer

好了 ! 話題回到 Sergio Leone 吧 !


1970 年代初 Paramount 開拍《教父》(The Godfather) 時第一選擇就是要找義大利籍的 Sergio Leone 擔任導演,Leone 卻拒絕了這個機會。反之,70 年代初他拍的了喜劇風格的《無名小子》(My Name Is Nobody) 明顯已看出 Leone 腸枯思竭,無法再拍出 60 年代那四部片的氣勢了,到了 1980 年代 Sergio Leone 試圖東山再起,他記取教訓選擇和《教父》類似的題材開拍了《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這部電影,《四海兄弟》上演的過程中,Sergio Leone 和 80 年代的美國電影公司觀念明顯有了差距,拍攝以及剪輯的過程中,雙方產生了許多間隙,影迷沒想到的是這部片竟然成為 Leone 的最後作品,年僅 60 歲的 Leone 在 1989 年心臟病發辭世,他一生導演的作品只有 12 部。

提到 Sergio Leone 一定要提一下他的最佳拍擋 -- 同樣義大利籍的 Ennio Morricone,這裡提到 Leone 的四部西部片以及《四海兄弟》全部都是由 Ennio Morricone 負責配樂,1989 年 Sergio Leone 去世時,Ennio Morricone 遇到新貴人 Giuseppe Tornatore,寫了《新天堂樂園》這首傳世之作,後來兩人又合作了《海上鋼琴師》,然後 Ennio Morricone 就像被剪掉頭髮的 Samson,無法再創造出他年輕和 Sergio Leone 合作時的那種鉅作了。

Sergio Leone 晚年曾經和 Clint Eastwood 產生間隙,不過 Clint Eastwood 還是自認他能成為導演的基本功夫來自年紀相仿的 Leone,1992 年 Clint Eastwood 拍了《殺無赦》(The Unforgiven)這部評價甚高的電影,熟知背景的人都看得出來片中有很熟悉的 Sergio Leone 鑿痕。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偷十字架的小孩 -- 1952




看出來她是誰了嗎?

前幾年《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加長版問世時,片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新」演員,飾演成年 Elena 的法國女演員 Brigitte Fossey (1946~)!

不曉得是否導演的刻意佈局,Brigitte Fossey 曾經是戰後 50 年代歐美最後歡迎的女童星,她六歲時演出《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Forbidden Games),又名《偷十字架的小孩》片裡小孤兒的模樣惹人憐愛,金髮美女 Brigitte 全盛期作品的知名度在台灣反而偏低,前不久我看到我的偶像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童星時期演的《第一次接觸》(La Boum) 片段,才發現飾演 Sophie 母親的正是 Brigitte Fossey,Brigitte Fossey 的成長堪稱法國電影歷史的縮版,無疑的她是飾演 Elena 的最佳人選。

在台灣這部法國電影的名氣極為有限,倒是它的配樂插曲《愛的羅曼史》(Romance de Amor) 這首吉他名曲,名氣遠遠超過電影本身,以前大學時代我也學會了彈這首吉他曲,直到最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首極度悲情的曲子。

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是法國在 1952 年拍攝的電影,拿下了那一年所有影展的大獎,《禁忌的遊戲》背景在 1940 年二戰期間的法國,巴黎中上階級一家三口開著自家的T型車逃難期間遭到德軍攻擊, 6 歲惹人憐愛的小女孩 Paulette 成為唯一倖存者,她被生活條件以及文化水準都較差的農家收養,天真的 Paulette 看到農民對天主教的虔誠,她和農家小孩 Michel 想為她死去的小狗辦個葬禮,甚至怕小狗孤獨想替牠找伴,Paulette 和 Michel 兩人在廢棄的農舍裡開始進行他們的計畫,當時正逢戰亂期間死傷頻頻,刻著姓名的十字架隨處可見,城市富裕人家出身的 Paulette 卻對十字架的精緻程度極為挑剔,Michel 為了迎合她甚至去偷全村最華麗的十字架 -- 教堂聖壇上那一個,兩個小孩還不畏空襲去墳墓裡挑選十字架,Michel 甚至還偷了剛去世哥哥的十字架。

直到有一天,這些事情在村莊裏爆發出來了,同時紅十字會也找上門打算把 Paulette 帶到孤兒院去,Michel 兩面落空,氣得把偷來的 14 個十字架毀損後丟進河裡。

這部電影完全站在小孩角度來看戰時的世界,片長只有 86 分鐘,簡單卻能深入人心深處,幾乎包辦那一年各項影展的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外片。

飾演 Paulette 的 Brigitte Fossey 成了當時紅遍歐美的童星,幸運的是她的家屬並未利益薰心,而讓她走正常的教育路線,Fossey 到了二十幾歲才重回演藝圈。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人性枷鎖 -- 1932

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 是小說家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畢生最知名的作品,他的名字中譯為「毛姆」,毛姆在 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表這部知名小說,經過多次批評以及修改之後,當時一戰造成上百萬成年男性死亡以及身體傷殘造成戰後社會的陰暗,這部作品正說出了上百上千萬人心裡的陰暗面,因此此書地位在 1920 年代進入黃金期,書評盛讚 (Of Human Bondage) 在小說界的地位比美貝多芬的交響曲。

我認為劇中命運坎坷的男主角 Philip Carey 所具有的人性弱點也是每個人都有卻不願表達的黑暗面,因此他能引起讀者和書評的共鳴。1934 年第一次被改編為電影的版本礙於篇幅只摘錄了這部小說後半段,原小說的篇幅更長,這部片把 Philip Carey 童年到 20 歲的坎坷成長過程省略,重點在他成年後顯露的人性缺點以及弱點。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 Leslie Howard (1893~1943) 就是名片《亂世佳人》裡的 Ashley,他演出《亂世佳人》裡 Vivien Leigh 的未婚從軍青年時實際年齡已經年高 46 歲,比旁邊的稍嫌老態的 Clark Gable 還年長了將近 10 歲,實際上可以當上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兩人的老爸了,我看起來很不搭調。

比起《亂世佳人》裡被塑造的懦弱性格不搶眼,在這部片裡 Lesile 的演出非常成功,若要更進一步欣賞他的演技我建議要看 1938 年版的《賣花女》

這部黑白片裡他比《亂世佳人》裡年輕了 7 歲,看起來酷似現在的 James Wood。女主角更是演什麼像什麼的「好萊塢第一夫人」Bette Davis,先天跛腳的缺陷對 Philip Carey 造成心理的障礙,他學畫時認為缺少天份,只好投入學醫的領域,這時他鼓起勇氣追求女侍 Mildred Rogers (Bette Davis 飾演),卻遭到勢利的 Mildred 冷嘲熱諷,Philip Carey 獨取一瓢飲,對身邊的好女人 Norah (Kay Johnson 飾演) 視而不見,只掛念著交友複雜、處處看不起他的 Mildred,直到有一天已經懷孕的女侍 Mildred 遭到遺棄,又回過頭來找 Philip Carey,Philip Carey 放棄 Norah 來接受 Mildred,沒幾天後 Mildred 故態復萌讓 Philip 悔恨不已。

接下來,他認識另一個好女孩 Sally (Frances Dee 飾演),上一段的故事幾乎重新上演一次,女侍 Mildred 又楚楚可憐的回來找他了!!!經過一番掙扎後,這次他 Philip Carey 面對問題先做手術矯正跛腳恢復自信,然後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聖經故事充斥的西方,在 1910 年代能出現這樣人性的小說劇情也是一大創新。

這部片有一個非常有趣的 Trivia,左圖是在這部片裡飾演 Noah 戲份不多的第三女主角 Kay Johnson (1904~1975),她實際身份是本片導演 John Cromwell 的妻子,Cromwell!對這個單字有印象嗎?他們兩人的小孩後來也當上演員,最近幾年相當活耀,是誰呢?提示一下,先看一下她的長相像誰呢,答案請看這裡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01: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Stanley Kubrick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稱得上是 20 世紀的鬼才導演之一,大約一年前在百視達租了一部他導演的冷門片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敘述 18 世紀一個愛爾蘭年輕人從無名小卒靠著機運拼進貴族之林的故事,當時我就想找這部片的 soundtrack ,尋遍台北市只找到這片以 Stanley Kubrick 為主軸的 CD 有收集,內容和時代分布都相當雜。

這張 CD 也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最近幾年重新灌錄的作品,內容有《2001 太空漫遊》(2001 : A Space Odyssey),《亂世兒女》(Barry Lyndon),《萬夫莫敵》(Spartacus),《發條桔子》(A Clockwoork Orange),《金甲部隊》(Full Mental Jacket),《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鬼店》(The Shining),《蘿莉塔》(Lolita),以及他最後的遺作《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等等共 18 tracks。

博學多聞的 Stanley Kubrick 不算是正統好萊塢路線的導演,多部他的作品甚至沒有用專任配樂者,他喜歡直接引用古典音樂的片段,因此這片 CD 裡面很多都算是古典音樂的片段,例如《2001 太空漫遊》用到 R.Strauss 的 Also Sparach Zarathustra,《亂世兒女》用到 Handel:Sarabonde,《大開眼戒》用了 Shostakovich:Waltz From Jazz Suite no.2,《發條桔子》更是用到 Beethoven Symphony no.9 的片段。

扣除古典音樂片段之外,這片裡的作者還是相當多,例如《金甲部隊》是 Elmer Bernstein 的作品,《萬夫莫敵》是 Alex North 作品,更多的作品則是出自低名氣的作曲家,另外時代的分布從 1957 到 2001 年都有,分類時暫且把他歸納在 1970 年代作品。

Thin Red Line

《紅色警戒》(Thin Red Line) 上映時間大略比《搶救雷恩大兵》稍遲一點,必須承擔被拿來和後者比較的壓力,論戲劇性《紅色警戒》當然不如《搶救雷恩大兵》,如果從抽象派的觀點來看《紅色警戒》呈現的反戰色彩更甚於後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等於是幫這部片的配樂主調定性,這樣的電影似乎比較像是 Vagelis 的專長所在,然而這片卻是由 Hans Zimmer 配樂。

第一首 The Coral Atoll 算是這部片裡從頭到尾的主旋律,前面說過 Hans Zimmer 很多作品過分雷同,我不算是他的忠實樂迷,而且《紅色警戒》這部片的 「氣質」和 Zimmer 還是有點偏差,不過 Hans Zimmer 用第 10 首的南太平洋部落的民謠 God U Tekem Laef Blong Mi 彌補這樣的偏差,這首民謠擺在這裡出乎意料的完美,簡單且直接的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Max Steiner Collection

這張 CD 上面寫的是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實際是內容是兩片 CD 裝的 Max Steiner 作品精選集,包括《北非諜影》(Casablanca)、《搜索者》(The Searchers)、《心聲淚痕》(Johnny Belinda)、《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Mark Twain) 以及最近第三次重拍仍深受歡迎的 《大金剛》(King Kong)

Steiner 畢生最有名的兩部作品應該是《亂世佳人》和《大金剛》,另外就是一系列 Betty Davis 演的電影, Bette Davis 算是黃金年代少數不以外表取勝的女星,相較於那個年代需要高大男士保護的柔弱女星,身材嬌小的 Betty 專門演出以女主角為主軸的率性角色, Classic Film Score 還以 Betty Davis 為主題出了一張她電影的配樂專輯,這張很幸運的我也買到了!將於稍後介紹。

這張算是 Steiner 作品的入門精選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enneth Alwyn 指揮演出,刻意挑最容易接受的曲目為主,別的我沒有意見,倒是 Gone With The Wind 相關曲目明顯不如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stra 的版本,由於是精選輯似乎也不需做電影逐部介紹。

我們身邊其實就有一些 Max Steiner 的作品,只是聽眾不知道。例如 A Summer Place 就已經被台灣的廣告引用好幾次了。

試聽一下這首 : A Summer Place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宜蘭外澳海邊

台北小孩打電玩,我們鄉下小孩玩這種盪鞦韆,當時他們好害怕叔叔坐上去。。。。

海邊逐年把堤防加寬加高,民家的入口變成這樣

有人比較有生意腦筋就在堤防上擺桌子,賣起了「台北人」喜歡喝的某種黑色飲料,今天我到達時天氣已轉陰,照片的生命-光線這個因素打了負分數,陰天讓照片的基色偏藍,整張鈍了下來缺少活力,我想像如果能在清晨五點半到達,一定可以拍出很多好照片

海邊廢棄的碉堡,所以徵兵人數逐年降低

先看到「宜蘭市長」的字樣。走到另一邊看到他的尊容,選舉用材這時候給民間物盡其用,對了!為什麼在海邊蓋這種帳篷呢?

我今天沒帶變焦鏡頭,只能遠距離拍一下帳篷主人-這位辛苦的阿伯,你猜他在幹嘛?怎麼一個人就能拉動漁網,這種最細目的魚網用途是「捕鰻苗」。


看到了嗎?我的家鄉出現的新興行業「太平洋衝浪學院」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

1960 年代初電視開始普及,剛剛歷經 1950 年代黃金期的電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60 年代起大部分電影開始漸漸走向低成本的路線,然而有些製作人悟性稍差,仍然走高成本路線而因此造成大幅虧損,最有名的案例是 1963 年的《埃及豔后》成為當年影史上虧損值最大的電影

同一年名導演 Stanley Kramer(1913~2001) 拍攝三小時長的喜劇片《瘋狂世界》(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也成為難兄難弟,虧損值在影史上名列前十名,這部片敘述富翁去世前不經意透露了藏寶地點,造成八個原在生活上不相干的民眾全心全力投入尋寶的工作,這齣喜劇卡司堅強,對白風趣,技術方面沿用了前一年紀念性名片《西部開拓史》所新創的 70 mm 底片,不過從我來看這部片犯了一個失誤,那就是:這樣的題材不但使用多項新技術,眾星雲集,製作費創新高,片長也長達三小時之久!製作導演雙棲的 Stanley Kramer 顯然好大喜功,Kramer 記取教訓沉寂四年之後推出舞台劇改編低成本的《誰來晚餐》,也成為 Stanley Kramer 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片。

前面的電影配樂史也提過 1960 年代初期不但電影走向低成本路線,配樂模式也開始用低成本的歌曲取代 30~50 年代主流的交響音樂,這片 CD 算是最好的案例,找來正統音樂出身的 Ernest Gold 作曲,裡面的主打曲卻是和電影同名的 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 這首歌,以及從這個主題變奏衍生的演奏曲等等,還有幾碟口味不同的小菜如 You Satisfy My Soul, Thirty-One Flavors 這幾首風格迥異的 60年代歌曲。

上圖:把封面攤開展現一張縮小版的原版電影海報。

我想在 1960 年之前有些電影的配樂由於長度僅 20 分鐘左右,在 LP 時代可以出片,到了 CD 時代這樣的內容卻不夠單獨出片,近年我看到的權宜之計是把部分的對白或是演員訪問放進去充數,像這張 CD 從頭到尾主題非常簡單,簡單到幾乎只有一個,因此不但擺進部份電影對白,甚至最後一段還有對 Ernest Gold 以及導演 Stanley Kramer 的訪談。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兩個小時過境成大

今天早上吃完台南阿堂鹹粥,有兩小時的空檔時間,乾脆叫計程車到成大晃了一下,只有兩小時!也不想去找指導教授了,只想逛一下過去常走的地方,系館、宿舍、還有從未見過的成大博物館
昔日的數學系館從 11 月開始改為「成大博物館」,奇怪的是博物館並非以成大歷史為主軸,主題過於分散

昔日我還親眼見過的蘇雪林教授(1897~1999)已經走入歷史了!博物館裡為她挪出一間展覽室,這間還算符合「成大博物館」的主題。





內部多以台灣文物為主題,如建築、寺廟雕刻、農具、民間戲偶、石雕等,這些都很適合拍照,不過回想一下館名顯然有些離題了。

以前的系館搬到新建十幾層樓的大建築,原有系館現在被其他小科系接收了,不過我還是選擇回老系館看看

日本佬蓋的老建築,事隔幾十年後還是那麼牢固!

以前的學生宿舍現在似乎已經停用,部分閑置,部分改其他用途,還開了一家 7-11 商店,我還是認出了斑駁的宿舍牌。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砂の器 -- 1974

砂の器 -- 前言

砂の器》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發表於 1960~61 年間的小說,Wiki 上面也說要看懂這部小說 / 電影必須對日本的地理甚至方言稍有了解才能看懂,難怪 20 年前我只能門外看看熱鬧,松竹映畫在 1974 年將小說改編為電影,為了適應拍攝將時代背景由 1961 改為 1971。


對照一下上面的日本地圖 (Map of Japan),《砂の器》的故事先從多件紛亂複雜的線索開始。

一個人人誇獎的島根縣退休警察三木謙一在東京附近遭重擊身亡...

好幾個人聽到三木生前在東京居酒屋裡用秋田縣口音重複說著「亀田(Kameda)」這個名詞...


一個美麗的藝妓理惠子在山梨縣火車沿途灑著帶血跡的碎布...


丹波哲郎 (1922~2006) 飾演的警探今西榮太郎抽絲撥繭,最後將兇手指向一位出身大阪的當紅作曲/指揮家加賀英良,謀殺動機是英良為了保有現有的權勢地位,不願讓人發現他出身卑微的事實,牽出了一件發生在二戰後期令人鼻酸的故事。

1942 年石川縣 36 歲的男子本浦千代吉感染當時無藥可醫的痲瘋病,妻子離她而去,他被迫帶著 5 歲兒子秀夫離開家鄉沿路乞食,也因為痲瘋病的因素遭到歧視以及排擠,沿途民眾以及警務人員都排斥他們居留,走了近千公里到達島根縣時,終於遇到一個好心的巡佐三木謙一 (緒形拳飾演) 願意幫忙,膝下無子的三木安排父親住進療養院並收留秀夫為養子,但秀夫還是離家出走到了大阪,1944 年在開自行車店的加賀家裡當學徒,1945 年大阪大空襲加賀夫婦雙亡,官方戶籍資料全毀,秀夫巧妙的改自稱加賀家長子,然後他接受教育,1970 年初在音樂方面嶄露頭角,得到愛好音樂的前財政大臣支持,即將成為大臣的女婿,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這時退休的三木謙一到財政大臣家鄉岡山縣旅行時,從一家戲院的合照上意外的發現近 30 年不見的秀夫 (已改名加賀英良),他臨時決定前往東京尋人,希望秀夫探望來日不多的親生父親,而作品即將初演的秀夫不願在初演前夕被揭發低賤的出身,導致前途遭到波折,因此他對三木謙一動了殺機,並委由情婦理惠子 (島田洋子 飾)處理遺物。

現在回頭看這部在 1974 年轟動日本的名作,在音樂會以及一般取景方面只能算普通,仍不如西方電影水平,唯有在日本自己的國土上取景這點,也就是這部片後半段的重點,隨著「宿命」鋼琴協奏曲的旋律進行,兩父子沿著日本海從石川流浪一路乞食走到島根縣這一段,除了催人熱淚之外,今天回頭來看還是那麼美,從攝影角度來看:導演野村方太郎每一個取景畫面都是經典作品。

飾演麻瘋病父親的老牌演員加藤嘉 (1913~1988) 從頭到尾沒有幾句台詞,卻是這部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演活了觀眾心裡「行將就木」、「槁木死灰」的影像,每次他一出現總是讓人心頭一沉,催化悲觀的氣氛,。

貫穿全片配樂是一首「宿命」鋼琴協奏曲由早逝的音樂家菅野光亮(1939-1983) 作曲,除了劇本之外成了這部片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前面提到警探追查秀夫的出身,隨著這首音樂的進行,本浦父子的故事不禁讓今西榮太郎因同情而落淚,演奏會將結束的時刻,他還是必須緝捕首演成功的秀夫,就如同樣學音樂的菅野光亮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之後下的兩個字 - 宿命!

最近幾年這部片重拍電視版,這首曲子不難找到,下次看到想把它買下來。(後記:2008 年 3 月在東京 HMV 買到了)


鋼琴獨奏版的《砂の器》主題曲 (片段)

砂の器 -- 前言

現在台灣七八年級這一輩哈日的風氣極盛,不談別人,我自己的小妹除了日本哪裡都沒興趣,出錢請她陪父母去美國她寧可不去,出國目的永遠是日本!日本!日本!日本!

這些小朋友可能不曉得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前,國內輿論仇日的氣氛可以和現在的中國相比,我小時候印象中的「日本」就是:「殺人魔」、「小鬍子」、「強暴中國婦女」、「每一齣電視 / 電影裡的壞人」

蔣介石和日本的密切關係完全被課本刪掉,倒是不斷強調蔣經國的母親是被日本人炸死的,新聞局也不拐彎子,禁唱日語歌,電視和電影直接禁演日片!連美國出品 Marlon Brando 演的《櫻花戀》都被禁了,我身邊十幾年從未聽過一句日語,喔!有啦!人人能說上口的一句叫做「巴改野鹿」,當時民間對日本的資訊完全被國民黨切斷,竟然離譜到國內一大堆流行歌都直接抄襲日語歌,而民眾卻渾然不知,這樣的場景從 70 年代初延續到 1988 年小蔣去世為止。李登輝上台開放電視上出現日劇,但這只是小菜一碟,更重要的大菜是民間的第四台逐漸普及,日文節目 24 小時強力播送,開始影響年輕一輩對日本的印象。

一定有人不相信我說的話。這樣說好了,近年日本文化的精緻性抬頭了,現在 80 歲如阿輝伯這一輩毫不吝於表現自己受過的日本教育,然而,我阿公和外公如果活著應該都超過 100 歲了,他們兩人謹言慎行從不敢說一句日語,直到兩人去世後我才知道他們是日語通,以我外公為例,他業餘說書的《三國演義》讀本竟然還是日文版!令人扼脕的是!我竟然到他去世 (1984 年) 多年後看到讀本才知道這樣的事!

其實日本也不怎麼在乎,那段時間日本的策略「聯中制俄」,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知識和物資都極度欠缺,民生必須品的工廠大多需要日本的技術協助,那段時間剛好是日本和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我想日本對蔣經國這位極度仇日派也不抱持任何期望,唯一的策略就是「等他死」。



在這段時間裡,唯一聽過對日本的正面消息是 1985 年日本放送交流協會捐錢給新聞局,讓四部日本片破例在台灣上映,這四部片是《望鄉》、《砂の器》、《203 高地》、《老師的成績單》,當時我是個愛國的熱血少年當然對日片沒興趣,隔壁鄰居邀我一起看,加上我老媽的鼓勵,我看了少年時期唯一的一部日片《砂の器》。

記憶中這部片前半段讓我想打瞌睡,後半段卻非常精采,但是一部片還是無法扭轉當年我累積對日本的負面形象。撇開政治印象不談,今天我有機會在 20 年後再次看到這部日本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嗯!這部片的所需的推理能力、邏輯以及對日本地理的基本常識,確實是 20 年前的我沒有能力消化的。

砂の器 -- 1974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Saving Private Ryan

John Williams 這次不用類似《星際大戰》系列華麗飽滿的管絃樂為這部史上耗資最大的戰爭片《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配樂,反之,這次遇到 Steven Spielberg 這個帶有反戰色彩的左派猶太人,John Williams 出乎意外的以宗教聖歌風格的 Hymn To The Fallen 為主軸譜曲,對於剛看完這場殘酷殺戮的觀眾卻出乎意外的成功,不過可惜的是片中出現的法文歌曲卻沒有出現在這片 CD 裡面。

這樣的風格後來也被《紅色警戒》,《諾曼地大空降》所採用,但是 John Williams 無疑的是第一個引進這個觀念的天才。

這張 CD 由素質甚高的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成員演奏,John Williams 親自指揮。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Miss Moneypenny (1927~2007)

又一個英國影壇老將辭世 Lois Maxwell (1927~2007),Lois Maxwell 出生於加拿大,二戰期間算是英國軍隊眷屬,當時就和年齡相仿的 Roger Moore 認識。

1948 年她先選擇到美國好萊塢發展,1948 年 William Holden 主演的《黑暗過去》(The Dark Past) 裡只排定第 6,如果是低成本的 B 級片才有機會當上女主角,演出六部電影後決定返回英國以及到義大利嘗試一下機會。

這個照片看似妖豔的英國女星身處於較保守的年代,大多以穿著保守打扮的秘書形象出現,她最為人熟知的角色就是多次飾演 007 James Bonds 的私人女秘書 Jane Moneypenny,也就是常常和 Sean Connery, Roger Moore 打情罵俏的那個熟女,片中常常被稱為 Miss Moneypenny。


Lois Maxwell 從 1962 年的第一集《七號情報員》(Dr. No) 開始被選上演 007 秘書一直到 1985 年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Kill) 一共在 14 集 007 系列電影裡演 Miss Moneypenny 這個角色,從 35 歲演到 58 歲。

Casino Royale

大約 15 年前,這張 《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在台灣只聞其名不見其 "片" ,因此被音響迷捧得天高,直到最近幾年已經不難買到了,我買來聽看看,確實,即使是 CD 版錄音仍有獨到之處,但是提到內容的話 .....

就真的有點年代隔閡了,《皇家夜總會》是一部 1967 年由 Peter Seller, David Niven 主演,眾星雲集的英國偵探喜劇片,其他還有 Deborah Kerr, Woody Allen, William Holden, Orson Welles,劇中 David Niven 演的角色也叫 James Bonds,原因是當時在世的作者 Ian Fleming 將這一集的劇本另外賣給 CBS,才會出現鬧雙胞的現象,不過這部帶有嘲諷意味,順便挖苦一下當紅正統的 007 電影,作者 Burt Bacharach (1928~) 是美國著名的猶太裔作曲家,創作高峰期在 60, 70 年代以歌曲創作為主,涉及的工作圈也以電視影集為主,畢生所做的電影配樂不超過 10 部。

Burt Bacharach 作品總是以淺顯易懂的歌曲為主,代表作包括有台灣也不陌生的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虎豹小霸王主題曲), Close To You (Carpenter 名曲), Best That You Can Do (二八佳人花公子主題曲)等,曲風算是標準 60 年代末的爵士樂風格,和 40 歲以下的樂迷有點時空差距,或許可以租這片來看順便欣賞一下那個時代的音樂。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台南阿堂鹹粥

今天早上在台南吃的阿堂鹹粥,剛好也遇到某外國電視台在拍,恭喜我上了外國的電視了

清晨七點的台南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Frankie Valli

最近託星光幫的福,讓我有機會向年輕正妹解釋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這首 1967 年的歌很有趣,歷時 40 年流行不衰,他的正版主唱卻沒幾個人記得,有人記得菲哥、阿妹、星光幫,最常聽到的外國版是 Andy Williams,它真正的原唱 Frankie Valli 反而陰錯陽差的被淡忘了。


1960 年前後電視大幅普及化漸漸取代收音機的地位,影像變成了歌聲之外的第二賣點,年輕男孩組成的合唱團體市場大增,50 年代末有 Brother Four,1961 年 Beach Boys 成立,英國有 Beatles,Four Season 是四個黑髮有拉丁血統的南方男孩在 1962 年成立的合唱團,Frankie Valli 則是其中的主唱,剛開始的成名曲是 1963 年的 Sherry,這一年 Beatles 本尊開始御駕西征攻進美國,接下來 64, 65 兩年 Four season, Beach Boys 市場都有縮水之虞,以 Four Season 為例,他的路線比起外來的 Beatles 較為「本土」,因此他在東西兩岸市場遭到攻陷,而在中西部尤其工人比例最高的五大湖區較受歡迎,回想一下《越戰獵鹿人》的故事就發生在 Wisconsin 州的鋼鐵廠。1967 年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問世馬上成為他們團史上最受歡迎的冠軍曲,在 1967 年的年度 Billboard 排名高居第二名。

到了 72 年左右,Four Season 團員想分家面臨解散,另外 Frankie Valli 的聽力在 70 年代中期之後逐漸惡化,因而淡出歌壇,68年 Andy Williams 把它拿來翻唱礙於版權只在英國發行,Andy 的版本成了大多數人對這首歌的第一印象,Andy 是個好歌星,但是我認為他不適合唱這首歌,這首歌曲風和歌詞都有點俏皮,應該是年輕男孩唱的歌,就像《越戰獵鹿人》裡那幾個整天泡撞球台喝啤酒的年輕人,即使用吼的都很有味道,Andy 來唱就失去了那一股俏皮味道了。

這首歌的歌詞有中英文對照版,我直接連接到別人網站

Windmills of your mind


突然想起電影《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裡面那首名曲 Windmills of your mind,這首嬉皮年代由法國人做的歌,曲風極端自由,網路上可以找到 20 種速度的唱法,我用 Youtube 找到電影裡的原始版本,不過這裡播放的內容卻和《天羅地網》這部片無關,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用大鍵琴演奏的版本,還把它抓來當手機鈴聲。

Nana Mouskouri